《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学反思1《一颗小豌豆》是一篇略读文,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小豌豆用自己的长大满足小姑娘的愿望,帮助小姑娘战胜病魔的信心,表现小豌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生动的小故事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我发现,大胆质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3、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提出了假如你是小姑娘,你会对小豌豆说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编故事“这一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桥》教学反思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述上多次运用比较,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明白小钱期盼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透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盼"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述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盼,唯一的期盼。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回到来阅读描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完美,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一样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一样: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光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桥》教学反思3《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组内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徐老师先在一班讲了这课,她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做完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自己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桥》教学反思4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时,本着“美文美上”的原则,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从而引导学生品出本文运思独特的散文化倾向。开始以图片展示进行导入,目的是借学生对桥之美的朴素认识,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与吴冠中先生从画家的审美角度出发来赏桥形成比照。如此导入,不仅扣紧了文题──桥,而且又从学生 ……此处隐藏16028个字……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这样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训练。
四、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确定教什么之后,如何更好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大限度的理解内容、领悟含义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思考再三,我决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以读为本,体验感悟。“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浙江省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保证在10分钟以上。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课堂上,让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让学生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如在自由读中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教学以读代讲,划出描写洪水和暴雨的句子自由读,理解句子中想象朗读,放回句子中读出洪水肆虐、势不可当。划出村民逃生句子读出村民慌张、情况危急。老师学生对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精读“冒死指挥”“桥塌殉职”段落时,仍然是以读为本,默读划出感动的词句,抓住重点词句品悟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回归整体读。通过默读、个别读、引读、齐读等方式,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主要内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环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就有这样的训练要求: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父母之爱。《桥》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文中细节描写到位、传神。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等等,本篇课文应该继续引导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抓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逐渐丰满文中“老汉”的形象,从中感受到人性最好的品格——用自己的生命为别人换取生的希望。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
1、人人参与才是有效的课堂
学生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又都是活生生的有差异的个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到这些个体差异,就会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道题目都要吸纳后进生、成绩好的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给足读书时间,留足静思默想的时间。课堂不能只是尖子生的表演,学生人人动口动手才是始终的追求。特别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譬如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请学生讲了以后,让学生评一评,教师小结方法。这时最重要的是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等。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将指导训练落实到位。总之,不让一个大脑偷懒,不让一个孩子成为听客!
2、当堂作业当堂反馈
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6条指出: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浙江省编写的配套作业——语文作业本紧扣课后练习要求,是达标的底线,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资源,我在课堂上利用6、7分钟的检测,当堂反馈。在课堂上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课堂作业就不会留到课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变教学形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一句一句地呈现句子,教法单一,学生读句子后紧接着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最后指导朗读。这样的教学,句子脱离了语言环境,肢解了文本,学生只知写了什么,却不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第二次试教中,关于句子比较出现五次,引导换词理解也多次呈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视觉疲劳,教师牵得太多。于是,最后的公开教学中,句子比较精简为两处。让学生领悟文章一大表达特色时:“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与“黎明的时候,轰隆隆的雷声又响起来,紧接着,一道闪电像划破了天空。不一会儿,黄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地上劈里啪啦直响。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在比较中学生明白,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两句话。既表现出了雨之大,而且让我们感受到雨势凶猛。语言非常简洁、精炼,给我们如此丰富的画面和联想。另一处是文章最感人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引导学生思辩矛盾之举“揪”与“推”,走进老汉内心深处,对老汉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的教学。则根据学生对回答设疑,作者为什么不把洪水比作“野马”“受惊的野马”,却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呢”,来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教学,则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冲、揪、吼,像只豹子”进行理解体会。
4、改教学主导问题
阅读教学,都免不了要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设计得好,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价值。要针对全篇、全段的内容,设计能够提挈全篇、全段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的整体上认识课文。在第一次试教深读感悟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默读7至2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句子中表达出“他像一座山”的丰富内涵。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批注。老汉指挥撤离段落学生理解没问题,到了文章高潮部分,我要学生体会出父爱如山,学生无从着手。课后一想,找出表达出“他像一座山”的丰富内涵的句子。问题表述太深奥,指向性不明。如果用“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学生思考或许就会清晰一些。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根据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把阅读提示改为: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细心读一读课文描写老汉“冒死指挥、桥塌遇难”段落。用笔划出自己被深深感动的场景、句子、甚至是词语。并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简单的批注。这个阅读要求的设计,从课后思考题出发,指向性明确,覆盖面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大,参与度高,较好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另外,我觉得自己多处从学生学习写法的角度设计的问题是可取的,如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写出山洪的凶猛、可怕?村民们是怎样逃生的?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等等。
此板书体现第二课时教学思路,扣住“一座山”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展开教学。首先,疯狂肆虐的洪水、乱哄哄的人们与老汉是站在木桥前、盯着人群对比,体会老汉镇静如山。接着,让学生想象平时老汉为村民做了些什么?老汉沙哑喊话后,村民依次奔上木桥。体会老汉威信如山。最后,抓住一对反义词“推”、“揪”,比较老汉两次“吼”感悟“父爱如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