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秦老师曾经对我说:眼睛看着教材,钻研知识去备课,课堂才有亮点;尽想着亮点去备课,课上反而没有亮点。
呵呵,很辨证,很经典!
解读教材吧!本单元的《找规律》是本册教材的新增内容,这部分知识原先是奥数课的知识。奥数的知识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呢?
细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动的情境图展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即所谓“形”。学生容易从中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等也容易说出规律。教材注重让学生完整的体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验证规律中建议学生摆一摆,用手指点拨思维。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现象,完整的传达了从“形——实”,从“实——形”的规律形成意识。
是不是学生能容易说出规律就是达到了所谓的“实”呢?细想,并非如此。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解读教材,不仅仅要看到规律形成的大体过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后隐藏着的“一一对应”“用符号数学化”的思想等,这才是真正的实。
再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学生来到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创造有生命质感的绿树课堂?我决定还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里,我让4周岁的女儿摆珠子,一颗红,一颗黄,女儿很容易就摆出来了。幼小的孩子对于一一间隔的表象并不陌生,那四年级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经验了。
于是,在备学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教材上间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关现象,并把这些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班里的毛宇杰是个调皮的孩子,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每个现象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呵呵,孩子对于生活充满敏感,数学老师更应该有孩子的这份敏感。估计有部分孩子在找的过程中会有些发现,所以第三个作业是弹性的,让有发现的'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这些基础,慢慢的会喜欢在和谐的课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其余孩子的思维发生碰撞,逐渐产生共鸣。
我期待课堂是孩子乐学、愿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学情,我就可以从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创造生机盎然的绿树课堂。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这部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极大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就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的这一意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结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充分体验、反复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挖掘知识要素,领会事物的本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高。例如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在本课开始时并未给出布置完的会场图,而是将一部分隐藏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图补充完整,在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运用了一定的规律去摆,不知不觉就体会了“规律”的含义。在初步理解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男女生站排可以怎么站?”引出规律不只可以数量上一个一个变,还可以两个,三个,或一个两个变。在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及时加以巩固练习,通过摆一摆、涂一涂,进一步体会并运用规律。在跳棋这一环节中,通过走棋子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对规律的运用掌握,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有规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如:展示装饰的图案,到生活中找有规律的事物,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手绢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创造出美丽有规律的图案,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听得专心、看得仔细、想得认真、学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觉得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施者──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思路、教学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适于发展的教学。
文档为doc格式